球盟会登录入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欢迎您!
时间:2025-03-05
2024年世界经济增长表现超出预期。原先预计,由于美联储连续加息五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将因利率压力而出现显著下滑。然而,实际数据显示,全球经济增长仅从上年的3.3%微降至3.2%,下滑幅度仅为0.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不仅超出预期,也体现了世界经济的内在韧性。大致可以说,美国和欧洲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软着陆。
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党中央审时度势、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各地区各部门鼓足干劲、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各项宏观政策,全国人民顶住压力、持续奋斗,各方面都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的成绩很不容易、极不寻常。
全球GDP增长速度超过预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评估全年增速可达到3.2%,略低于2023年。在美欧央行纷纷加息的背景下,世界经济依靠消费和投资热情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接近于完成软着陆。
全球贸易持续复苏。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估算全年可实现3.5%的贸易增长,贸易总量达到33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通货膨胀压力继续缓解,逐步接近各国央行目标水平。20国集团总体通胀率下降到5.4%。通胀水平较之新冠疫情时期大幅降低,带来了工薪的实际增长,直接提升了居民实际收入,主要发达经济体2024年实际可支配家庭收入增长了3%~4%。第四,就业形势良好。全球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平衡,多个就业市场紧张程度指标已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西方发达国家失业率大多接近历史低位。
2024 年中国实际 GDP 同比约为 5.0%,顺利实现年初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并且在偏高基数背景下较上年经济增速仅小幅下行0.2 个百分点,显示中国经济总量自 2023 年开启正常化之路以来,持续表现出稳中有进的运行特征。但在稳中有进的经济总量之外,2024 年中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失衡现象(工业表现强劲但服务业偏弱),这或不利于后续经济总量的健康增长:第三产业是居民获得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2024 年第三产业增长放缓,无疑对居民的就业和收入产生负面冲击,进而衍生出内需不足、价格低迷的经济格局。
2024年世界经济在困境中继续复苏,在克服通胀、维持增长、提升贸易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总体发展态势趋于稳定,但整体而言,并未解决全球经济结构性问题,增长不均衡、债务压力增大等问题凸显。随着特朗普再度当选美国总统,全球经济遭遇“特朗普2.0”不确定性的冲击增加。
全球经济仍处于低增长状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预估增长速度为3.2%,基本与2023年持平。从积极的角度看,这说明全球经济通过一年时间,更好地消化了因疫情而制定的非常态经济政策,能够确保经济增速维持较为稳定的水平。
尽管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但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既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应该说是一份可圈可点、沉甸甸的成绩单。下阶段,既要坚定发展信心,看到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巨大潜力、有利支撑;也要坚持底线思维,充分估计发展中的困难、挑战和不确定性,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更好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实施好宏观政策,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形成合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24 年中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失衡现象,这或不利于后续经济总量的健康增长:2024 年中国工业生产表现强劲,但服务业生产明显偏弱,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出现失衡。2024 年中国第三产业不变价 GDP 同比约为 5.0%,低于第二产业不变价 GDP 同比 5.3%,这是历史上除了疫情期间以外首次出现第三产业增速低于第二产业增速。
从国内就业人员数量分布情况来看,2013 年以来,受国内产业升级的影响,国内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第三产业成为居民获得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2024 年第三产业增长放缓,无疑对居民的就业和收入产生负面冲击,进而衍生出内需不足、价格低迷的经济格局。
2024 年中国实际 GDP 同比约为 5.0%,顺利实现年初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并且在偏高基数背景下较上年经济增速仅小幅下行 0.2 个百分点,显示中国经济总量自2023 年开启正常化之路以来,持续表现出稳中有进的运行特征。
2024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0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1414亿元,比上年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492087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765583亿元,增长5.0%。
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三季度增长4.6%,四季度增长5.4%。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
中国GDP同比增幅走势图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某个时期内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价格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202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0.2%,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5%。其中,上半年同比上涨0.1%,核心CPI同比上涨0.7%。
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1%,衣着价格上涨1.4%,居住价格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5%,交通通信价格下降1.9%,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5%,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3%,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8%。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某个时期内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价格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2024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比上年均下降2.2%,降幅比上年收窄0.8个百分点。
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因素影响,部分出口占比较高的行业价格承压,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锂离子电池制造、新能源车整车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业价格分别下降28.4%、12.5%、4.3%、0.9%;通信设备制造、家用电力器具制造、计算机制造、纺织业价格全年降幅在0.5%~2.3%之间。
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变化情况。包括房产、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企业用于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大修理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等,其中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是分析固定资产投资三个主要分项。
2024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4374亿元,比上年增长3.2%;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4%,制造业投资增长9.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6%。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0%,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1%。民间投资下降0.1%;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6.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7.0%、10.2%。
2024年,中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为21970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3%。其中,税收收入为174972亿元,比上年下降3.4%;非税收入为44730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分中央和地方来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00436亿元,增长0.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为119266亿元,增长1.7%。
此外,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为284612亿元,比上年增长3.6%。主要支出科目包括教育支出42076亿元、科学技术支出1150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2114亿元等。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62090亿元,比上年下降12.2%,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48699亿元,下降16%。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为6783亿元,增长0.6%。
2024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38468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出口254545亿元,增长7.1%;进口183923亿元,增长2.3%。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6.4%,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3%。
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7%,占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了0.9个百分点,达到59.4%,其中高端装备出口增长超过四成。进口产品中,机电产品进口增长7.3%,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了5%。
M1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之一,也称为狭义货币,等于流通中的现金(M0)再加上单位的活期存款。
M2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之一,也称为广义货币,等于M1+准货币,准货币包括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以及其他存款。
1)12月的M2增速为7.3%,相比上月的7.1%有所增加;M1增速为-1.4%,相比上月的-3.7%继续收窄;M1-M2的剪刀差也继续收窄至-8.7%;考虑到央行之前宣布的“自统计2025年1月份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M1统计口径”,会将“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纳入M1中,预计到2025年1月时的M1增速大概率转正,剪刀差也会进一步收窄。从M2增速来看,虽稍有下降,但24年仍维持在7.3%的高位上;而24年GDP按照5%的预期值算的话,再加上0.2%的CPI增速,也只有5.2%,仍然是明显落后于M2增速的。所以24年来说,仍然是保持了“放水”的,当然也要看到:一方面来说,9月24日后央行注入的大量流动性对于水位的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另一方面来说,放出来的水截止当前来看,还是无法顺畅地进入到居民或企业这样的实体部门中,仍存在着空转的现象;
2)12月末的社融存量增速为8%,相比上月的7.8%有所增加;12月的社融增量为2.86万亿,24年全年来看,社融增量总共为32.26万亿,相比去年少3.32万亿;按照社融结构来看:政府债大幅增加,是增量的主要贡献者,企业债相比去年微增,而对实体发放的银行贷款则明显减少。3)12月居民中长期贷款为3000亿,高于去年同期的1462亿,反映了12月房地产销售的稍有好转;12月企业中长期贷款仅为400亿,远低于去年同期的8612亿,反映了当前企业融资的谨慎。4)1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02.25万亿,同比增长6.3%;从好的方面来看,是不管从绝对数值还是增速来说,存款终于开始稍有下降;但下降之后,仍是在明显的高位也是事实。在吴晓波的跨年演讲中提到了这样一组数据:“从2010年到2024年,14年里,中国的居民储蓄年均复合增长11.2%,中国居民储蓄率为43.4%,美国4%,德国8%。”
这背后反映的:一是现在资产收益率的低迷,包括楼市及股市;二是对于未来收入预期的担忧,当对于未来收入的维持及增长没那么有信心时,自然会倾向于多作储蓄,而不是去消费甚至贷款;5)12月的MLF和LPR利率已经连续三个月按兵不动,维持原状。24年五年期LPR从年初的4.2%下调到年末的3.6%;一年期LPR从年初的3.45%下调到年末时的3.1%;都有明显的下调,但是由于CPI只有0.2%,导致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仍然在高位,这也是居民和企业贷款意愿仍低迷的原因之一。25年继续降准降息是大概率事件,只是看具体的节奏和幅度。
《暂行办法》并规定了M1为狭义货币,M2为广义货币,M2-M1为准货币。
2024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8%。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1%,制造业增长6.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3%。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9、3.1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2%;股份制企业增长6.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4.0%;私营企业增长5.3%。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8.7%、22.2%、14.2%。
美国2024年第一季度的GDP接近7万亿美元,增长3.1%;第二季度的GDP为7.29万亿美元,实际增长了3%。第三季度的GDP进一步扩大至7.365万亿美元,实际增长2.5%。第四季度的GDP实现了7.5万亿美元的突破——初步统计为7.55万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剔除各种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变动因素后,增长2.8%。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经济居民消费、投资明显较弱,2024 年亮点在服务贸易。欧元区三季度实际 GDP 环比折年数为 1.5%(单季环比为 0.4%),居民消费、投资、商品贸易对 GDP 拉动均远弱于俄乌冲突爆发之前,导致欧元区实际 GDP 环比连续五个季度在技术性衰退边缘徘徊。2024 年欧元区经济增速的确出现小幅提振,但其主要驱动力来自服务贸易,而非内需。
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分化加剧,德国从疫情之前的“火车头”变为了“吊车尾”。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欧元区国家经济是明显分化的。从结构上来看,疫情之前,德国经济长期是欧元区经济“火车头”,而西班牙、马耳他等国家明显是欧元区经济的拖累。但是,过去几年德国成为了欧元区经济拖累,反而是马耳他等“边缘”国家的经济增速优于欧元区整体。
2024年IMF估算日本GDP增长是0.3%。日本从各项数据角度来看,经济可以说是非常的平。这二三十年挣的钱都在1%上下浮动。虽说从数据上来看,它这个增长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但它实际的经济是在好转。
日本经济在2024年至2025年初表现出一定的复苏迹象,尤其在内需市场、企业设备投资、上市企业利润以及房地产市场方面。
根据印度中央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达到了3.60万亿美元,同比增长约7%,显示出印度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复苏和增长动力。
印度的经济增速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这使得印度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然而,尽管印度经济增速较快,但与中国等经济体相比,其经济规模仍然相对较小。
近年来,印度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服务业作为印度经济的重要支柱,在2024年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旅游等领域成为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制造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发展速度加快。汽车制造、电子制造、制药等行业表现突出。政府通过设立产业园区、提供土地和税收优惠等措施,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2024年越南经济展现出强劲韧性与活力。GDP同比增长7.09%,2024年GDP总量达4763亿美元,人均GDP为4700美元,比2023年增加377美元。
其中农业增长3.27%,对GDP的贡献率为5.37%,工业和建筑业增长8.24%,对GDP的贡献率为45.17%,服务业增长7.38%,对GDP贡献率为49.46%。2024年农林渔业占GDP比重为11.86%,工业和建筑业占比37.64%,服务业占比42.36%。
2024年外商投资总额约382.3亿美元。截至2024年底,累计有效项目42002个,注册资本5028亿美元,到位资本3225亿美元(占注册资本的64%)。外资企业进口2416亿美元,同比增长15.5%,贸易顺差492亿美元。
在投资领域中,加工制造业占比最高,达255.8亿美元(占66.9%),其次为房地产业63.1亿美元(占16.5%)。目前已有114个国家和地区对越南投资,其中新加坡是越南最大投资来源国,投资金额102.1亿美元,比2023年增长31.4%,占外商对越投资总额的26.7%。韩国排名第二位,投资金额70.6亿美元,占比18.5%,增长37,5%,其次为中国,中国香港,日本。
Copyright©2019 万瑞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16035998号-1
技术支持:平东信息